『酲』非得已
『酲』非得已
Steve 現年40歲,已婚,暫未有子女。Steve在國內工作時與妻子相識,期後結婚,後來申請來港定居。
Steve年輕時已有飲酒習慣,至今已飲酒20多年,並戲言身體流著的『血』與『酒精』已分不開。由於工作關係,他常與同事及顧客飲酒,每星期多達3-4次,每次20多罐啤酒,近數年則轉飲紅酒,平均每天3支紅酒。Steve近年雖然減少了應酬,但酗酒習慣改不了,常在家中『飲悶酒』,並聲稱沒有飲酒則無法入睡。
Steve與妻子結婚後,妻子來港定居數月後,太太常認為Steve做得不稱職,開始投訴,雙方關係便開始緊張。Steve晚上醉酒回家,在廳中或房內便溺,亦多次推撞太太,令她受傷。在過去數月,夫婦關係變得惡劣,Steve坦言在壓力之下增加了飲酒的份量,試圖借酒澆愁,及改善晚間失眠情況。同時,Steve開始發覺飲酒影響身體健康,亦明白以酒來逃避問題治標不治本。Steve曾多次承諾不再飲酒,但其後亦酒醉回家,令太太心灰意冷。最後,Steve決定致電本計劃求助。
Steve的酗酒問題與夫婦關係問題實質已糾纏在一起。Steve由於在夫婦關係中飽受壓力,唯有借酒消愁,面對太太不斷投訴及埋怨,他選擇沉默,並避開太太獨自飲酒,以為『一人少句』,是保護這段關係、愛護對方的一種表現,此舉令太太感覺沒有被聆聽、被尊重,反而令太太對Steve產生更多埋怨及指責,令夫婦關係惡化,將雙方距離越推越遠,形成惡性循環。
Steve夫婦在輔導初期,常常互相指責及埋怨,表示問題負責的是對方,而不是自己,所以需要『輔導』或『改變』的亦只是對方。後來, Steve開始明白太太的不安與懷疑,太太亦開始了解Steve的飲酒原因及Steve在戒酒過程中所面對的困苦,其隱瞞背後之正面動機。酗酒不是一個有效解決夫婦關係問題之方法。Steve與太太建立雙方同意之戒酒目標及方案,並一起訂下實行之契約,以逐步戒酒,並重建太太對自己的信任。
Steve的故事讓我們明白,照顧者在協助酗酒人士戒酒時,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。照顧者勿只聚焦酒精,不要讓酒精成為關係的所有,當酗酒成為夫婦關係『第三者』,生活總離不開飲酒及相關議題,過度脅迫配偶戒酒只會造成更多張力,或最終無功而還。相反,以支持關懷代替責備,嘗試邀請伴侶重溫從前溫馨,或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